岳飞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威名至今在民间传颂,特别是他为了保卫国家,英勇作战的精神和最后冤屈的死,至今依然让人感到痛惜。岳飞原本有可能亲自捣破金国的都城黄龙,却因为受到来自高层的命令,被迫撤兵回撤国荣配资,而后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决。直到宋孝宗时期,岳飞才得以恢复名誉。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前往杭州的岳王庙,祭奠这位英勇的民族英雄,并对他不幸的冤死感到深深的惋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宋高宗赵构做出了杀害岳飞的决定呢?
岳飞出生在河南的一个普通农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他虽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但他从小就表现出对学问的极大兴趣,尤其钟爱《左传》和《孙子兵法》,还向师傅学习武艺,为他日的沙场征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年代,除了读书,成为一名士兵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尽管宋朝的武将地位较低,仍然吸引了无数普通农家子弟投军,而岳飞也不例外。
展开剩余84%岳飞很早便成家立业,按当时的习俗,这个选择对于他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出路。他首先在河北、山西和河南一带活动,参与敢死队,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胆略逐渐崭露头角。通过多年拼搏,岳飞终于晋升为清远军节度使。这个职位在唐朝曾是显赫一时的高位,但到了宋朝,它只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头衔,缺乏实际的权力,然而仍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在两宋时期,尽管宋军屡战屡败,但只要岳飞亲自指挥,几乎没有失败过,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很多人认为,岳飞之所以遭致杀身之祸,是因为他坚决主张“迎回二圣”,让赵构深感不安,进而决定铲除岳飞。然而,实际上,岳飞不仅军事能力非凡,他还具备了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智慧。
在岳飞的早期战斗中,他曾提出“迎回二圣”,即希望能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尤其在金国图谋扶植宋钦宗的儿子做傀儡皇帝时,岳飞更是与赵构私下商议,劝说赵构立太子,以断金国之图,确保宋朝的正统地位。这一举动不仅表现出岳飞坚定的忠诚,更表明他并没有想过动摇赵构的皇位。
绍兴四年(1134年)国荣配资,岳飞成功收复襄阳六郡,开始谋划北伐事宜。而到绍兴七年(1137年),经过多年周密的准备,岳飞正式提交了《乞出师札子》,提出了详细的北伐计划。这个计划可谓宏大且具有远见,充分展现了岳飞的战略眼光。
计划中,岳飞提出了金国在河南扶持伪齐的企图,而宋朝可以借此机会派遣使者离间伪齐与金国的关系,为收复中原争取时间。岳飞甚至预测了如果能够成功集结各路叛将,宋朝有望通过分兵合力收复中原。计划中还详细列举了与辽国合作的可能性,借辽国之力牵制金国,甚至考虑了在敌人采取坚壁清野策略时如何转为流动作战以寻找机会。
岳飞的计划不仅显示出他对战争局势的深刻理解,还充分展现了他恢弘的胸怀和雄才大略。他认为,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若能够集中所有力量,南宋必定能收复失地,恢复江山。然而赵构却并未全力支持岳飞的北伐计划。赵构与金国达成议和的立场越来越明显,他一心求稳,试图保住自己的皇位,而对于岳飞的北伐计划,他显得并不重视。
实际上,金国在侵占中原时,兵力并不雄厚,起初只有几千兵马,而后通过接受降兵逐渐壮大。然而,金国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不仅仅是宋朝的反扑,各地的起义也让金国疲于应付。此时,金国内部也分为主战派与停战派,双方争执不下。停战派认为金国应当先积蓄力量,稳固现有领土,而主战派则主张趁宋朝软弱之机彻底灭掉南宋。
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赵构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选择了与金国议和。绍兴八年(1138年),金国为了表现诚意,答应将陕西和河南归还给宋朝。赵构却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只是金国的假意安抚。然而,金国并未真正兑现承诺,而在完颜兀术的带领下,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进攻。
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南下进攻,迅速逼近南宋的长江流域。赵构最终决定恢复战争,派遣岳飞、韩世忠和张俊等人领兵抵抗。岳飞的任务是支援顺昌城,然而就在岳飞准备出兵之时,完颜兀术却被韩世忠的军队打退,金军节节败退。这时,岳飞认为此为大好时机,提议集中兵力北上,彻底击败金军,收复中原。然而,赵构并未同意,他反而下令撤军,放弃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岳飞对这种行为极为失望,甚至公开表示他将违抗朝廷命令,继续作战。
岳飞坚持作战,击败了金军的几次重要战役,尤其是朱仙镇的决战,他亲自指挥的岳家军大获全胜,金军全线崩溃。这时,中原的收复几乎成为现实,然而,赵构却再一次下令,十二道金牌的命令让岳飞无奈撤军。这一命令不仅剥夺了岳飞的大好机会,也使得赵构与金国之间的议和得以继续。
至此,赵构的政治立场变得越来越明确: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选择了放弃恢复宋朝江山的机会,反而选择与金国继续议和,并对岳飞的忠诚和勇敢选择了残忍的打压。在秦桧的支持下,赵构最终做出了决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岳飞,彻底切断了他与北伐的联系。
岳飞被冤屈致死后,宋金议和得以顺利进行,赵构得以稳坐江山,享年八十,成为历史上极少数寿命如此长的帝王之一。然而,岳飞的英名却长留人们心中,成为后人铭刻的民族英雄,而赵构和秦桧则因他们的政治算计和背叛行为,成了历史上昏庸君主和奸臣的典型,备受后世唾骂。
在岳飞死后,一名小小的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将岳飞的遗体埋葬在九曲丛祠旁,直到临终前才告知了自己的儿子。多年后,岳飞的冤屈得以平反,朝廷为他恢复了名誉,并将其重新安葬,赐号“武穆”,他被世人尊称为岳武穆。岳王庙因此成为人们祭祀岳飞的圣地,历代帝王、名将都曾前来祭奠,表达对岳飞的敬仰与怀念。而赵构与秦桧的名字,则永远和叛国、昏君、奸臣等负面形象紧紧相连,成为历史的反面教材。
发布于:天津市广瑞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